中国贸促会今日发布了《中国贸促会第三季度外贸形势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外贸企业信心预期明显增强,持续展现较强韧性。
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国际商会秘书长孙晓表示,在调查中深切感受到,各项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稳外贸政策实施效果在三季度开始集中显现。上半年企业反映强烈的运价、能源、资金、汇率等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今年以来,我国针对外贸企业的纾困措施不断,9月13日,在前期出台一系列政策基础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的举措,助力经济巩固恢复基础。
外贸企业信心逐步恢复
《报告》显示,45.1%的受访外贸企业表示三季度外贸发展信心逐步恢复;30.31%的外贸企业预计全年贸易额能够实现同比增长,该比例较二季度上升4.09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对全年外贸形势更为乐观,小微企业预期虽然较弱,但较二季度有所改善。
根据中国贸促会的数据显示,外贸企业出口额和利润双双向好。22.69%企业贸易额环比上升,19.52%企业利润环比上涨。同时,高附加值行业出口利润增长幅度大,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造纸和纸制品、专用设备制造、汽车等行业外贸增长动力较足,分别有40%、39.29%、35%和28.28%的企业实现出口利润的环比增长。
“随着企业对RCEP了解和运用的加深,东盟成为我国外贸订单最大来源市场。三季度外贸企业新增订单主要来源市场前三位分别为东盟、欧盟和美国,占比分别为30.6%、30.55%和25.29%。”孙晓介绍,外贸企业亦对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寄予厚望,46.7%企业认为外贸综合服务对出口促进的作用最大,22.52%企业认为跨境电商的作用较大。
此外,《报告》显示,8月,全国贸促系统共签发原产地证书、ATA单证册、商事证明书等各类证书49.86万份,同比增长11.47%。其中,原产地证书是出口国特定机构出具的出口货物为本国(或地区)原产的证明文件,素有“纸黄金”之称。
数据显示,非优惠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为382.9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1%;签证份数31.8万,同比增长5.37%;办证企业数量3.75万家,同比增长6.11%;备案企业总数187.36万家,同比增长17.79%。优惠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为57.65亿美元,同比增长41.60%;签证份数为13.07万份,同比增长36.45%;办证企业1.96万家,同比增长29.18%。
外贸企业仍面临外部需求收缩等挑战
尽管外贸企业信心逐步恢复,但孙晓直言,当前外贸企业面临外部需求收缩、在手订单不足、综合成本高企、疫情反复困扰、经贸摩擦增多等多重困扰。
根据中国贸促会的调查数据显示,60.02%企业表示订单下降是面临最大困难,51.83%企业感受到订单分流,56.22%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上升,47.68%企业反映疫情影响生产。
孙晓表示,外贸企业的政策诉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减税降费落实力度,延续相关税收减免优惠举措,帮助企业降成本、增信心、解难题。二是加快恢复国内线下办展,积极组织外贸企业境外参展,提高跨境人员流动便利性。三是加大外贸企业利用自贸协定优惠政策的培训咨询,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际经贸摩擦,全面提高企业运用优惠政策和抗击外部风险能力。
此外,孙晓介绍,中国贸促会企业跨境贸易投资法律综合支援平台(简称“贸法通”)显示,9月份,国际贸易、国际合规类问题占企业咨询总量的57%,主要涉及不可抗力证明书、原产地证书、商事证明书、领事认证、ATA单证等。企业对办理优惠原产地证书产品备案流程、美《涉疆法案》应对、欧盟出口两用物项合规等问题颇为关注。
多举措助力加大外贸企业纾困力度
面对外贸企业上述诉求,中国贸促会今年亦加大了对外贸企业的纾困力度。孙晓表示,今年中国贸促会抓好服务外资企业专班工作为重点,着力在加强形势研判、搭建更多平台、提供高效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
孙晓介绍,今年中国贸促会密切跟踪世界经济形势新动向、外贸外资企业新困难、助企纾困政策落地新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并更好服务决策。
“中国贸促会还组织企业参与B20、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会议,继续举办系列数字展会,适时组织企业参加国外大型展会,组织中国国际商会会员企业开展地方行,千方百计助力企业抓订单、拓市场、寻商机。”孙晓表示。
此外,孙晓指出,中国贸促会还指导企业用足用好RCEP等自贸协定优惠政策,提升优惠原产地证签发便利化水平,做好国际经贸仲裁、商事调解和知识产权服务,帮助企业加强合规建设、应对贸易摩擦。
据悉,中国贸促会作为出国参加举办经贸展览会的管理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顺应企业出国参展的迫切期待,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出国经贸展览审批管理,及时推出恢复出国经贸展览的针对性举措,将“参加国外线上展览会”“代参展”“远程线下办展”等创新形式视同线下国外参办展,核发项目批件,并将于近期推进试点审批组展单位赴重点国家、重点展会团组项目相关工作。
信息来源:新京报 记者: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